那些還未說的..., 媒體報導

創意書院編作劇 探學生壓力現況(星島日報 23-2-2017)

創意書院編作劇 探學生壓力現況

近日,再次連續有學童輕生的新聞,令人痛心。Elsie認為,無論家長或老師,實在需要多聽年輕人心底話,才可明白他們的壓力和需要,避免悲劇發生。Elsie知道,由香港兆基創意書院學生主導的編作劇《那些還未說的…》,內容反映時下學生面對壓力的現況,去年七月首演時,口碑甚佳,該劇在下月中旬重演六場,劇情會有部分更新,讓成年人了解年輕人的想法。

Elsie早前跟有關的師生傾過,知道全劇共有十二位演員,同時也負責編劇、導演等工作,另有兩位同學擔任幕後崗位,劇本經過同學們參加工作坊或遊戲後,再討論而形成,全劇分為十多個小故事,每個故事以片段形式表達,當中有真人真事改編。

今次重演,每場結束後,均有嘉賓分享,包括藝術行政工作者莊國棟、立法會議員劉小麗、中大藝術系教授陳育強等。

香港兆基創意書院表演藝術兼通識教育老師馮世權同Elsie講,去年《那些還未說的…》首演時,口碑不俗,更有家長和老師在分享會中,因受感動而落淚。今年適逢該校的小劇場新落成,他遂問學生是否有興趣在新場地重演,結果反應熱烈,故兩度上演該劇。

聽中五學生列宛旻說,去年一班同學曾跟馮Sir參加校外演出,引起了對演戲的興趣,遂請求馮Sir再辦話劇表演,最初並未有甚麼具體劇目要演出,後來經同學討論下,決定以講述青少年心態的話劇為主題,希望成年人明白他們的想法。

另一位中五生卓嵐表示,在構思劇本前,同學們曾促膝夜談,談談大家認為生活中最辛苦的事情。「當中有的同學提到家人的說話,或者學校環境等,在不同方面,都給了我們很大壓力,所以想把這些情況道出。」

馮Sir表示,現時有人指年輕人抗逆力不足,認為上一代更辛苦,這一代應知足等,但提出這些講法的,都多是成年人,他們大多不了解現今青少年才有的壓力。「就以家庭問題為例,在我讀書的年代,父母離婚已是很大問題;但現今世代,離婚已是小事,同學可能需要跟同父異母、沒有血緣關係的『兄弟姊妹』同住,社會比以往複雜得多。」

馮Sir又指,現時教育制度及政治氣候,同樣使青少年對成年人及政府不信任。

在《那些還未說的…》中,就有多個故事,例如有的講父母離異,也有故事講主角的父母從小為他鋪路,但主角卻感到迷失。另外,有故事講兩位小學生,以功課數目和考試不及格的學科數目,比較哪位活得慘些,諷刺教育制度。

其中一個值得注意的故事,就是提及坊間團體常提醒青少年要有「正能量」,但原來對一些同學來說,卻覺得是無用且虛偽。

卓嵐憶述,同學曾討論,當他們失意時,最不想聽到那句說話,答案竟是很多人常說的「加油!」中五的林子穎坦言,這說話某程度上,是抹殺了他們曾付出的努力。「明明已經很畀心機,你還要叫我『加油!』,似是我沒有畀心機」。同學們認為,其實當他們情緒低落時,身邊人甚麼也不用說,靜靜陪在身邊,適當時候遞上紙巾已足夠。

聽同學們講,劇名《那些還未說的…》,意指年輕人有很多話還未說,亦有很多話不想說,因為怕說話講出來後,也難以被理解。

事實上,同學也理解成年人和年輕人在成長和價值觀的不同,因此有時雙方未能認同大家的看法,但期望成年人別強加自己的想法於年輕人身上,有時也可讓他們跟隨自己的意願去做。

馮Sir說,《那些還未說的…》的訊息,就是想成年人先聆聽年輕人的說話,別認為自己人生經驗豐富,在欠缺聆聽下,就要年輕人跟隨自己意見去做。他憶述去年該劇上演時,設同學剖白心底話的環節,有同學在劇中坦承自己的性取向,一度擔心母親不接受,但想不到在演出後,母親竟表示接納,情境感人,可說打破了親子隔閡的缺口。

《那些還未說的…》將在三月十至十八日,晚上八時在香港兆基創意書院小劇場上演。如有興趣的讀者,可在網上購票,網址https://www.art-mate.net/?a=doc&id=45667,或瀏覽facebook專頁「編作劇《那些還未說的…》」,給他們一個Like,如有查詢,也可致電9555 3556。

new

廣告

發表迴響

在下方填入你的資料或按右方圖示以社群網站登入:

WordPress.com 標誌

您的留言將使用 WordPress.com 帳號。 登出 /  變更 )

Facebook照片

您的留言將使用 Facebook 帳號。 登出 /  變更 )

連結到 %s

This site uses Akismet to reduce spam. Learn how your comment data is processed.