學生自殺經歷劇場「重演」 訴說壓力「你肯聽,我們肯講」
學生接連自殺,學生壓力持續惹來關注。兆基創意書院學生將重演去年公演的「編作劇」(即演員參與編劇創作)《那些還未說的…》,並加入新元素,訴說他們經常面對的問題及壓力來源;參與此劇的學生全部都曾想過或試過自殺,有學生表示「想到有很多自己喜歡的事未做」而打消死念,只盼成人多聆聽,如該劇海報上一句話:你肯聽,我們肯講。
明報記者黃津琪
中六生陳卓琳小四時一次中文考試只得38 分,因為補習社規定不及格要罰站,她受罰後便討厭了中文科。一天她趁學校小息,拾起剪刀,二話不說走進廁格,把門鎖起,拿起剪刀往手腕劃,數分鐘過後,班長四處找她,到廁格探頭一看,驚呼「陳卓琳𠝹手」揭發事件。此後,卓琳沒再企圖「自殺」,取而代之是紋身及穿環,現時她身上有12 個紋身及穿了6 個環, 「由很痛直至慢慢不痛,就連帶不開心的感覺都漸漸放下」。
隨着逐漸找到人生目標,卓琳現在感到「好開心」。她說,本來也不知道中學畢業後可以做些什麼,但一次與媽媽聊天時,頓覺自己很享受煮西餐,便報讀了中華廚藝學院的西廚課程,對此滿心期待。
媽媽罵垃圾想死憶好友現轉機
該校中五生黃海盈中二時因家人、學業及人生問題試過尋死。海盈憶述,小時候動輒被媽媽罵「廢柴、垃圾、沒用」,心想「點解我日日都要被她罵?」,連親戚都問「為何你每分每秒都被母親罵?」一天,海盈終於按捺不住,逕自走到天台,平日有點畏高的她猶記得當時一點也不害怕, 「因為好灰」。「究竟人生有什麼意義?讀書用來幹什麼?」這些問題不斷湧現,她望向前方,閃過喜怒哀樂的片段,經過不斷否定, 「同學」的面孔浮現腦海, 「那時我與同學關係很好,想到這裏,好像有轉機」。
此次過後,她想到與其一躍而下,倒不如「做自己喜歡做的事」,故轉校到兆基創意書院,嘗試各種以往不會試的事,如她愛表演,但嘗試做幕後;她又決心與母親改善關係,曾邀請老師及社工介入,現時母親甚少罵她,關係漸漸改善。
除了談自殺,該編作劇又談及學生家庭問題等。中五生卓嵐小時候會因不同原因遭父母打,例如學業追不上、偷看漫畫、帶同學回家而沒知會父母等,父母一直以為她懶惰,直至升中,她才確診患讀寫障礙。她盼父母可多與她坐下談天,而非每次都是「站着讓他們罵」。
去年演出贏口碑再演6 場
《那些還未說的…》是由兆基創意書院12 名學生主導的編作劇,約七至八成劇情都根據曾發生在參演學生身上的事寫成,反映了時下學生面對的壓力,如學業、父母離異、父母要求高、自殺、拍拖等,去年7 月首演口碑甚佳,本周五開始重演6 場。該校表演藝術兼通識教育教師馮世權說,坊間的青年劇場大多有特定內容,如宣揚積極、正面、禁毒信息,甚至學好普通話等,但他認為應要反映現實, 「去年很多學生輕生,我們就要訴說他們的壓力究竟有多大」。